发布时间:2021-04-25近代史纲要论文:“中日密约”问题在北京、上海的交涉及公布历
摘 要: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东亚,与中国签订一连串中日密约。战后中日在巴黎和会就中国收回山东权益问题展开较量,北京政府原希望提出所有中日密约,交由列强裁决,但中国代表团只提出与山东相关各约。当时正值上海南北和议召开,北京文治派与南方代表合作,藉[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1-04-06摘 要: 博物馆里是先民们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历经多年的沧桑岁月流传至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都越来越重视?;の奈锕ぷ饕约氨;の奈锏拇葱路椒?,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的文物也越来越多,如何才能让这些经典永流[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1-03-31近代史纲要论文:戊戌变法期间《尚贤堂(新学)月报》的宣传途径
摘要: 戊戌变法时期,长期在华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他创办《尚贤堂(新学)月报》,发表时政看法,介绍西方新学,传播基督教义,与上?!锻蚬ā芬O嗪粲?是为北京地区传教士宣传变法的主要阵地。不过,由于经费不足和人员短缺,[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1-03-31近代史人物论文:民国马哲民经济思想的总体特征和简评
摘 要: 马哲民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首任校长,其在民国时期已是知名的经济学家,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仍是空白。文章以民国时期马哲民出版的学术着作和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宣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程进行回顾,[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1-03-31近代史人物论文:1951年-1999年间董仲舒教育思想评价的分期与
摘 要: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学术界对董仲舒教育思想的评价经历了由全面否定到谨慎肯定再到理性评判的变化。总体来看,我国学术界对董仲舒教育思想的评价有三个显着特点:其一,董仲舒教育思想评价受政治话语体系影响较大;其二,董仲舒教育思想评价的标准日[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10-26社会哲学论文:“两轮哲学”思想的历史形成、内容与意义
摘 要: 陈荣捷作为20世纪中学西传的拓荒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海外传播与现代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陈荣捷的两轮哲学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于陈荣捷的翻译过程,以凸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主体性、民族性为基本内容,呈现出鲜[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8-24近代史纲要论文:文学期刊与文学作品在陕北的传播状况分析
摘 要: 从晚清至1935年前后,陕北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既是近现代以来思想文化变迁的产物,也为文学革命在陕北的传播奠定了基[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7-28近代史人物论文:李鸿章矛盾性格的形成及性格表现分析
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4-08近代史人物论文:近代湘中人才群体产生的人际关系因素
摘 要: 近代湘中英才辈出, 既出现了曾国藩、罗泽南一代湘军将帅, 又产生了陈天华、蔡锷一代民国功臣;既涌现了宋希濂、廖耀湘等抗日名将, 也孕育了蔡和森、彭述之等中共先驱。近代湘中人才之所以能如此异军突起、群星灿烂, 原因有三:一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4-08近代史人物论文:近代张大义爱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活动分析
摘 要: 张大义是云南大理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 爱国留日学生的杰出代表。他文武兼备,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不仅有积极宣传民主革命之功, 还有投身武装起义之举, 在攻克上海时战功赫赫, 是武昌起义后各地革命党人共商国是时的云南代表。民国政府成立后,[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1-09近代史人物论文:杨必生平及其与文学翻译的渊源研究
杨必,近代中国着名女翻译家,她翻译的长达 60 多万字的《名利[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1-09近代史人物论文:卢作孚对国民性的批判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曾对黄炎培等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到:要说中国的近代工业,不能忘记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轻工业的张謇,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1]7而一代船王包玉刚也曾说过:如果卢作孚还健在,就不会有我今日的包玉刚。[2] 在上述两个语境中,卢作[查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1-09近代史人物论文:浅析秋瑾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爱国行为研究
秋瑾 ( 1875-1907),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 在短暂的 32 年生涯中,她开创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河,也积极投身于近代民主革命斗争。 1907 年,秋瑾英勇就义。 此后上百年时间中,有关秋瑾的研究、评论一直未间断,内容涉及政治、历[查看全文]